陕西十六部门联合部署 3至5年基本建成科学教育体系
各设区市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科技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省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基础电信运营单位、团委、妇联、科协、少工委,杨凌示范区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发展改革局、科技管理部门、工业和商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省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基础电信运营单位、团委、妇联、科协、少工委,韩城市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科技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省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基础电信运营单位、团委、妇联、科协、少工委,神木市、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发展改革局、科技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省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基础电信运营单位、团委、妇联、科协、少工委,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联合制定了《陕西省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教育厅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陕西省科学院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
共青团陕西省委
陕西省妇女联合会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陕西省少工委
2024年4月16日
陕西省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部署要求,着力在我省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我省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科学教育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质量提升、资源整合建设为重点,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全覆盖、全方位、全学段、全链条的陕西科学教育体系基本建成,“科学副校长 科技辅导员 科学基地 馆校结合 科普案例”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相关部门联动、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培育30个省级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区、300个省级实验校、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点、1000节省级精品科学课、一批省级示范性科学场馆、一批典型案例、一批科普社区,全省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二、工作原则
(一)重在实践,激发兴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二)重在集成,盘活资源。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集成增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
(三)重在融合,内外联动。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统筹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重视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请进来”“走出去”有效联动。
(四)重在全纳,帮扶指导。强化宏观调控,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
(五)重在协同,系统设计。推动健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并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做好科学教育顶层设计,全面强化工作部署、推进、监测、指导,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全覆盖科学教育场所建设行动
1. 中小学 企业、研究机构,建优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各地各校要依据国家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和陕西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系列标准,按照标准建设学科功能部室。依据陕西省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和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依托高校资源,支持中小学推进数字化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实验室、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智慧创新空间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场域。有条件的学校可依托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度挖掘学校环境、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特色科学教育空间站,实现班班有科学角,校校有科学站,打造科学教育场景。(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团省委,省科协,省少工委,省科学院)
2. 科普基地 学校、家庭和社区,建好社会科普实践网络。多渠道建好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技馆、科普馆、博物馆等科普实践阵地,统筹发挥省级科技馆体系建设和各级科普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形成省、市、县(区)科普阵地 流动科普设施 数字科技馆的服务网络,启动关中、陕南、陕北三条科普大篷车线路,将科普教育送到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薄弱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千家万户。开展示范科技馆、星级科普站评选,遴选一批富有特色的科学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科学实践研学精品路线和科学教育研学点,为中小学生提供场景式、体验式的科学实践阵地,引导中小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科协)
3. 县(区)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建强地域优势特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利用航空航天、秦岭生态、陕西国铁等陕西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等高精尖技术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工农企业的协同,以捐资、挂牌、冠名等形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科技专业强、科学领域新的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讲解人员,基本形成“一县一基地,一点一课程”的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场景与现实场景有机结合,鼓励中小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牵引科学教育“提质升级”。(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
(二)实施高水平专业队伍建设行动
4. 配强校内科学教师。加快小学科学教师准入制度建设,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配备专职科学教师,逐步推动市县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中小学校要配有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的科学副校长,并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要配备专职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要配备专职科学教研员,形成完整的教研体系和实验支撑体系。组建省级专家团队,探索建设首席专家库。每年至少1次分片区深入市县校进行教研指导。市县(区)要组建相应的专家团队,开展指导工作。(省教育厅,省科协)
5. 建强校外教师队伍。引导科技型企业、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等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多措并举建强科学教育队伍。各级有关部门、单位加强联动,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联合科协、高校、研究所等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院士进校园”“科学家进校园”“专家进校园”活动。(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协,省科学院)
6. 增强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建立省、市、县(区)三级联动培养机制,增加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师培训项目,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2025年底,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科学教师进行一次全员轮训。加强高校科学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和部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强化实验教学能力,设立科学教育专业,建设一批省级科学教育一流专业,探索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多方培养能够满足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各中小学校要鼓励科学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利用第二课堂建设一批教师课程资源库。定期举办中小学科学类学科教师(实验员)实验操作技能大练兵活动和基础教育自制玩教具比赛,科学教师每学期至少走进科普场馆学习1次,激发科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省教育厅,省科协)
(三)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行动
7. 优化课程体系。依托高校成立大中小一体化科学课程体系研究中心,研发校内外贯通、家校社协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与课后服务融合的“基础 通识 实践 创业”的全融通科学课程,推动大中小学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开展精品课程遴选。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创作、创客实验、观测研究等活动。探索第三方科学教育机构进校园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科技类培训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科学探索与学习需要。将教辅材料纳入监管体系,确保教辅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科学探索与学习需要。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加强国产软件的普及和应用。(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团省委,省科协,省少工委)
8. 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各级教研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科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按照《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版)》要求,力争三年内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组织遴选实验教学精品课程,拓展科学实验教育深度和广度。强化数字赋能,在陕西省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链接科学教育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实现城乡孩子“面对面同上一堂课”,推动加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科学教育的普及度,有效解决城乡科学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
9. 优化教学评价。各地各校要聚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重难点问题,探索有效推进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将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将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分。构建以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做好科学教育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的教学研究,优化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实践和创新。强化中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省教育厅)
(四)实施大协同科学实践活动建设行动
10. 拓展家庭活动。将科学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编写家庭科普丛书,加大家庭科普宣传,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风尚。以县(区)为单位,加强社区青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引导有科普意愿的家长走进校园,开展“爸爸妈妈科普课堂”。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的科学教育保障机制,引导广大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和亲子科学研学等活动,支持中小学生探索科学创新实验,提升家长科普意识和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妇联,省少工委)
11. 拓展学校活动。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科技节,丰富活动形式,确保科技节活动覆盖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科学类社团建设,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科学类社团实践活动,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发现和培养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深度融入科学教育元素,加大优秀科学教育图书保障力度。实施形式多样的系列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等活动。在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广泛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拓展青少年“第三课堂”。(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科协,省少工委)
12. 拓展社会活动。利用好儿童之家、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服务形式和模式开展好社区科学教育。支持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安排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中小学生适当开放,协同组织科学夏(冬)令营等。积极开展科普讲解大赛、小课题研究、科普微视频大赛、科学实验展演、STEM创新展示、科学周等科普实践活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少工委,省科学院)
(五)实施科技人才梯队培养建设行动
13. 重视培养体系。以高校、教科院、科研院所为主,建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协同研究中心,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选拔和贯通式培养的长效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高校、中学双导师制,因材施教。在普通高中探索建设科技高中,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中学做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项目,高校做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建立陕西省学生科技活动“白名单”,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省教育厅,团省委,省科协,省少工委,省科学院)
14. 重视国际交流。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在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中增设科学教育专题,加强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国际交流,掌握国际科学教育动态,吸纳国际科学教育优秀成果。(省教育厅)
15. 重视跟踪问效。依托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协同研究中心,持续开展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持续跟踪,分地域精准指导,分类别出具跟踪报告。定期发布后备人才发展蓝皮书,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科协)
四、保障机制
16. 加强系统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建立由各级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成立由科学、各领域科技人才、科技馆所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辅导员组成的省市县三级专家团队,细化完善措施,加强谋划指导和推动落实,确保科学教育落地见效。(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团省委,省科协,省少工委,省科学院)
17. 落实经费保障。统筹协调各方资金和项目,广泛争取社会资助,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各资源单位要坚持公益定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用好现有彩票公益金项目,切实做好教育助学、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工作。积极争取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支持,加大对资源不足地区、学校和特殊儿童群体的支持力度。(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18. 强化督导考核。加强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层层压实责任,做好监测评估,及时跟踪各地科学教育工作任务推进情况。开展省级青少年科学素养动态监测,综合国家对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公布相关结果,改进提升工作。(省教育厅,省科协)
19. 强化宣传引领。实施全媒体科普行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辟“陕西科学教育大视野”专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加大青少年创新人才典型案例宣传力度。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成果展、科技创新奖评选、小院士评选,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激励中小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对在科学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教师给予荣誉表彰,引导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尚。(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团省委,省科协,省少工委)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