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做科研,一边做科普,我在知乎的十年(边工作边科研)
作者 | 杨真心
图片 | Pexels
27岁的Pjer马上博士毕业了。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8年时间里,他都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求学。
他所研究的理论听上去离现实生活特别遥远,太阳物理与空间天气。这些关乎星空的研究短期内看上去没有任何意义,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国家乃至全球层面都在大力投入的学科。好比在牛顿力学之后的很多年爱因斯坦研究出相对论,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转。
现实生活中,他忙于科研,从事与地球科学研究相关的内容研究;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又是个知乎上的科普答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文字、视频的形式输出给更过感兴趣的人。
接触到这个学科源于当年高考被调剂的机缘巧合,开始在知乎上分享知识同样也是非常小的契机。Pjer在当助教的时候发现,同一个问题,需要给不同的同学讲很多遍。Pjer突然意识到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或者以线上回答的形式分享出去可以让知识有更高的传播效率。而当他把这些琐碎的知识放到知乎上,辐射的范围已经不再限于他所在的那间教室。
△Pjer为知乎网友做宇宙相关科普
最初,他在知乎上回答的都是自己做助教时遇到的学生提问。在越来越多粉丝关注到他、给予正反馈的时候,他开始思考如何给出更系统性、更有深度的知识。
从研究生期间开始,他真正投入到自己的知乎科普事业上。写科普一方面要有趣,另一方面还一定要保证它的严谨和专业。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为一个优秀的科普答主,不仅需要Pjer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还需要他不断地沉淀,每次回答之前都要查阅大量的文献。
通过知乎,他不仅通过解答“如果从地球发射一个目前最大的核弹到太阳会怎么样?”“怎么看待物理学家发现精细结构常数在变化?”“宇宙或不具有各向同性?”等专业问题普及知识,还通过解答“在科研路上,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一位合格的博士生需要有哪些条件和素质?”等问题触达更多的生活。从2014年回答第一个问题开始,Pjer在知乎共创作了438篇内容,收获了超过十万个赞同,以及近7万粉丝。
和Pjer一样,喵鱼酱也在知乎上做科普,5年时间里,她写下55篇科普文章,完成了108个相关回答。
Pjer探索太空,而喵鱼酱向往海洋。
喵鱼酱生长在鼓浪屿,小时候就知道厦门的海里有中华白海豚。她记得,小时候坐船,路过鼓浪屿的钢琴码头,会看到一个人与海豚的雕像。海豚的故事挺多了,她偶尔会想,长大了或许可以做海豚保护的工作。
后来就真有了这样的机会。
大学她在中国海洋大学读海洋生物专业,那时候学的是海洋生态、生物的基础知识。等到研究生,她回到厦门,研究海洋里的小型底栖动物。但她心里始终惦记着海豚。
直到博士期间,她终于把研究方向转向白海豚研究。
研究分为两步:在野外,需要给白海豚拍照,拍下背部对齐的斑纹;回到实验室,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对比,一个个地比较,通过斑点辨认每一个个体,数据出来了要跑模型,最终估算它们的种群量。
野外充满乐趣,而实验室则相对枯燥。但最终数据出来,获得一个结果,终于知道了海豚是以什么样的模式生活,喵鱼酱在那一刻体会到科研的意义。
博士三年,即将毕业,厦门和珠江口西部川岛群岛周边的中华白海豚已经成为喵鱼酱最熟悉的生物。
让她同样享受的,还有把这些关于海豚、海洋的知识在知乎上分享给更多人的过程。
从2014年开始,她就在知乎分享关于海洋和海洋生物相关的科普内容。粉丝的好奇多种多样。有人问如何进行不同海洋生物的鉴定,有人关心海洋环境和生态,还有人喜欢听她讲自己去南北极科考的经历。
△喵鱼酱分享自己研究海豚的经历
从2014年开始,她就在知乎分享关于海洋和海洋生物相关的科普。粉丝的好奇多种多样。有人问如何进行不同海洋生物的鉴定,有人关心海洋环境和生态,还有人喜欢听她讲自己去南北极科考的经历。
凡是看到有趣的提问,她都耐心地坐到书桌前。做科普这件事有其特殊性,表述必须严谨,每一次知识的输出都必须准确。每一次,喵鱼酱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的来源反复确认,找其他答主交叉验证。
科普做得久了,她还要考虑如何把一些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小白”也看得懂的语言分享出来。以前做科普是“自己觉得好玩”,但现在,她觉得让普通人也看得懂的才是真正的科普。
在喵鱼酱分享的科普内容中,得到赞同最多的是两个关于“鲸落”的回答。有人问,鲸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鲸落是浪漫的死亡?
看到这两个提问的时候,喵鱼酱恰好在做鲸落相关的研究。她查阅文献,向读者介绍鲸落生态系统的意义。得到数万赞同之后,一位读者私信她,希望把这个回答编辑到关于鲸落的百度百科里。
△喵鱼酱在做鲸落相关的科普
再之后,从巨型海洋生物,中国最后一只雌性斑鳖到抹香鲸、金色企鹅,喵鱼酱回答了几百个关于海洋生物相关的提问。
知道她在知乎上是个广受欢迎的答主,导师也鼓励她多给大家做一些关于海洋的科普。 在她回答的评论里,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这个回答对自己太有帮助了。因为科普做得多了,并且专业度足够,还有出版社编辑通过私信找来,约她翻译及写书。
这些,都是喵鱼酱做科普的勋章,也是她成就感的来源。
是知乎让喵鱼酱走上科普之路。最早的时候,知乎上那些给她发来邀请的问题,激发了她创作和科普的热情。后来,喵鱼酱也会在其它平台上输出,但是好像其它地方碎片化的表达不如知乎长篇文字的专业、透彻,好像只有在知乎,粉丝们才真正关心知识类的内容。
她总对知乎有种特殊的感情,“这里是我科普的发源地,也可能是很多人知识的启蒙地。”因为忙着博士毕业,她沉寂了半年多,论文忙得差不多,喵鱼酱说准备好回归了,“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东西,科普也同样是无止境的一条路。”
对于已经当了十多年大学教授的徐腾飞来讲,在知乎做科普成为他老师身份之外的B面。在知乎断断续续回答问题近十年,徐腾飞已经有15万的关注者。
他在知乎上的分享,主要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展开。有些提问看上去脑洞大开,“用 50 米高的墙将太平洋围起来,技术上可能存在什么困难?“,但他还是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一步步地论证;还有些问题比较实际,“水下浇筑混凝土,比如港珠澳大桥,和普通建筑浇筑混凝土有什么大的区别?”,这当然就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成为知乎知名科普答主,还帮徐腾飞解决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会无所顾忌地跟他交流。但在知乎上,隐匿在网络背后,他们可以就任何学术问题进行平等的交流。
知乎上粉丝逐渐多起来,相关问题回答得多了,徐腾飞感觉好像在现实生活中和学生的接触都顺畅了许多,知乎有时候成了他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他也将原本只能在一间教室里传授的知识通过网络带给更多人。
对于是大学老师的徐腾飞而言,他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于是知乎科普答主的徐腾飞而言,他的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每一次回答都非常谨慎,因为徐腾飞很在意,“要做一个负责任的输出者,要传授正确的知识。“
科普做得多了,徐腾飞总结出一些更希望科学爱好者习得的道理。在他看来,学术科研工作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在于“研究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已经脱离了你的专业背景,”他觉得,“不管是我们建筑研究房子还是研究一个汽车,世界里的任何东西,你把它模型化之后,都可以用一些数学方程、更普适性的方法去总结。这时候专业就没那么重要了,知识就相通了。”
这是他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和一位知乎科普答主的小小心愿。
Pjer、喵鱼酱、徐腾飞……还有数不清的答主在知乎分享知识,启发亿万中国青年共同成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盛教授是一名知乎生物学话题的优秀答主,他说,“关于未来的答案,它只能诞生于科学之中,要依靠每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林业杰从事的工作方向是蜘蛛分类学,他在知乎发布的内容获得近七万次赞同,是蜘蛛目动物、昆虫纲动物话题的优秀答主……
在知乎最近举办的“向科学要答案”专题活动上,有近82万知友在相关问题下贡献了约175万条回答,这些回答共收到1776万多条赞同,浏览超过24亿次。
在各个平台都追逐快餐式短视频风口、娱乐至死的当下,科学领域算不上风口,甚至不会获得太多的注视。但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坚定地表示,科学始终都是知乎的内容基石,“无论科学领域是不是风口、有没有流量,知乎将会始终坚持在科学领域的投入”,因为知乎始终相信,科学知识是无价之宝,是一切新知识的源头活水,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为我们带来获得感。
科学探索是万里长征,但科普工作不是苦行僧之路,同样需要鲜花与掌声。为此,周源发出倡议,倡导每个人都以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以科学精神来推动进步。为科学、科学家和科学精神点赞同,让科学与科普事业得到更多关注和赞赏。
这也是Pjer和喵鱼酱等答主愿意坚持在知乎上做科普的原因,“在知乎上,我总是能看到更专业的提问和更有深度的讨论,让我觉得自己的科普不是在自娱自乐。”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分享,在知乎上,科学变得不再高深莫测、曲高和寡,而是触手可及的价值信息,“祝融火星漫步”、“九章量子计算”、“天和空间站”……中国每一次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知乎都是最重要的传播阵地,也成为科研工作者与科学爱好者的聚集地。
百年前,科学是炬火,照亮时代前进的道路。在如今这个伟大时代里,科学回答着时代的问题,而且不止一个正确答案。十年来,知乎涌现出近千位科学领域的优秀答主,其中不乏大量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各自领域钻研探索的同时,还在知乎扮演着科普“传播者”的角色,贡献了大量兼具科学精神和普惠价值的科普内容。
也是这些人用一个人的知识点亮一群人的灵感,是他们,让知识连成⼤陆,将科学的火种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