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区工作者发展新路径,全国首份社区工作者“1+3”集体合同出炉
全国首份社区工作者集体合同、全市第一个联合高校的社区工作者学历定制班、全网第一个社区工作者走访ai助手、全领域参与的第一个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在市委社会工作部和市总工会的指导下,普陀区推出了系列举措,给2000余名社区工作者一份情意满满的“节日礼物”。4月28日,普陀区召开“党建聚力 治理有谱”党建品牌发布会暨宜川路街道社区工作者职工代表大会。
实现社区工作者权益保障全覆盖
宜川路街道以全过程民主协商的方式,形成了社区工作者“1 3”集体合同与专项合同草案及《街道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修订稿草案,并经50余名社区工作者职工代表投票表决通过。作为全国首份通过的社区工作者集体合同,积极回应社区工作者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将关注社区工作者身心健康、强化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提升社区工作者培训实效、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通道等作为合同的核心内容。
据悉,这个举措起初来源于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和普陀区总工会的一项全区社区工作者劳动权益保障状况及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队伍管理,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强化监督约束。根据《意见》精神,普陀区将宜川路街道作为试点,其余九个街镇在现场观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
此次通过的集体合同,明确对于社区工作者学历晋升、个人职业能力提升、获得市区级以上荣誉的,予以一次性奖励,并进一步明确“三岗十八级”晋升路径,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受认可、有奔头。此外,在工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中,保障了社区工作者的核心利益、体现对女性社区工作者的特别关怀。同时,也以此次集体协商为契机,建立社区工作者协商协调的长效机制,畅通社区工作者诉求表达渠道,构建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全链条管理发展激活社区工作者外驱力
此次通过社区工作者职代会集体表决的还有《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重点聚焦绩效考核不够量化,鞭打快牛赏罚不明;管理细则不够明晰,奖优惩劣缺乏抓手;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有待完善等问题,做出全新修订。
如,针对《意见》指出的要“健全新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试用期筛选机制”,新修订的办法中指出新录用社区工作者在试用期内要开展综合考核,并明确了8项不合格的筛选标准;从严格队伍管理上,细化了日常考勤、请销假、请示报告制度,并对社区工作者的纪律处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
同时,立足“选配有制度,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加速社区工作者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进绌退的管理闭环,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有机会、有舞台、有前途,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全领域多元参与注入社区工作者内生力
在此次大会上,普陀区也将“减负增能”作为重要内容,为社区工作者松绑释压,让他们有精力、有能力、有实力、有魄力,走进居民、服务百姓、破解难题、助力发展。
将书本转为大数据,走访ai助手让社区工作者一键成长“全岗通”。此次机构改革新成立的两个部门——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数据局联手启动的“社区工作者AI助手”运用模块,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智慧输出,将普陀居民区百事能工作指导手册、社区治理10场景案例集的“书本知识”“文本经验”,转为大数据训练知识小模型,通过掌上知识库、智慧走四百、智慧小助手、数据会说话四大模块,通过对话方式,整合全网政策和经验方法,一键输出给予社区工作者更精准服务和更智慧运用。
用学习提升能力值,学历提升定制班让社区工作者学起来、强起来。在此次大会上,普陀区社会工作部先后与高校、专业机构、新闻媒体联手合作,推出一系列培育举措。与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业余大学共同启动的全市第一个区域合作模式的学历定制班,将专业资源和实践经验运用效应最大化,发挥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治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科研积淀,整合社区“实干家”经验资源,形成“资深教授 课程讲师 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多层次师资团队,让课程走出教室、贴近实践、更接地气。同时,将探索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和奖学金机制运用到学员管理之中,探索“有创新性、有影响力、有获得感”的学科学历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