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草”到“一条链”: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公司推进草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央广网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公司持续把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互动、共同发展”的“草畜一体化”发展思路,实施“稳粮扩草、藏粮于草”战略,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料种植基地,有效利用种养结合优势,形成多元共促、衔接紧密、互为依赖的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模式。
植此青绿 人工饲草沃野丰
2023年秋,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刚刚收获的青贮饲草排列整齐(陈晓娟 摄)
9月的特泥河,大地葱茏,草长莺飞,人工饲草迎来了今年第二茬收割期。在连片的牧草田间,机声轰鸣,“铁牛”奔忙,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加紧收割,一行行新鲜牧草整齐堆放在地里,在经过晾晒、打捆等作业流程后,运往生产连队多功能储草库。走进干草棚,一排排排列整齐的雪白圆柱形“棉花包”和绿色的“方疙瘩”映入眼帘。它们是公司发展人工饲草产业的一颗颗丰硕的果实,是发往全国各地牲畜的越冬“口粮”,也是公司全面推进草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去年,我们种了2万亩人工饲草,总产量0.84万吨,亩效益392.5元。”特泥河农牧场公司畜牧林草部副部长唐大为说。
2022年,呼伦贝尔草牧业科技示范项目落户特泥河,按照“专业化,机械化”要求,建设优质人工饲草种植基地,依靠配套完善的饲草加工体系,实现“耕、播、管、收、加、储、销”全过程生产运营。在种植时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草产业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的标准化要求,提高饲草质量。
据了解,人工饲草收获采取干草打捆和青贮裹包两种方式。下一步,公司将尝试苜蓿草种植一年三茬的方式,增加单产,提高质量。并且在采取青贮裹包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创新应用饲草颗粒、饲草柔丝、饲草切段等更多技术手段,不断培育草畜产业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绿色有机 草场富足底色浓
每年6至8月份,公司在天然草地饲草生物含量最高峰时进行生产测定,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研究提供有力数据,随后,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制定一整套天然草地的恢复方案,更好地发挥天然草地资源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掌握天然草场草群组成、产量等动态变化规律,真正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养畜户在饲草收获期进行打捆作业(陈明 摄)
再根据草地需肥情况,每年进行草地养分回补,通过切根疏松技术划破草根,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草场得到再生复壮,还使用免耕播种机在初春补播一些适应性强、有饲用价值的优质牧草,增加草群的种类和覆盖度,提高优质牧草比例,促进草层的产量和品质;采用植物所研制的天然草地改良剂和促进剂,实现了养分调控、植物生长调控和土壤微生物调控,优质牧草种群得到了恢复,毒草受到抑制。真正实现了提高营养与延长储存时间的“双赢”。
“经过改良后的天然草场草质非常好,不仅长势高、密度大,而且颜色深,牲畜十分爱吃。”连续两年订购公司饲草的林甸县永兴牧场场长于永学说。经过计算,未改良的草场收获253斤/亩,而改良的草场收获达362斤/亩,相比增产43%,改良后的草场饲草产量增加明显。2022年,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改良天然草场10万亩。
绿色循环 生态文明产业兴
走进特泥河有机肥厂,机械正在翻拌一排排生物有机肥。“这里生产有机肥的原材料全部取材于公司各生产连队的养殖户。”有机肥厂厂长武海明介绍。有机肥厂统一回收养殖户牲畜粪便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公司养殖户家中粪便多、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解决了制造有机肥的原料问题,真正实现了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职工驾驶翻拌机进行有机肥翻拌作业(李正才 摄)
特泥河有机肥主要采用生物菌培育合成技术,以平面条垛式堆肥工艺进行产品制造,是一种完全可以取代传统化肥的现代肥料。其中,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既具有无污染、无公害,肥效持久、苗壮抗病、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等诸多优点,又能克服传统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壤地力下降等弊端。
每年4万立方米左右的牲畜粪便,再加上适当的生物菌,经过搅拌、发酵等工序,就能形成1万余吨的有机肥。经有机肥改良后的土壤种植出的农作物品质提升极大,改良后的天然草场呈现草质好、长势高、密度大,而且颜色深的特征。
特泥河农牧场公司有机肥厂升级改造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改造后的“生态工程试验中心”,主要负责生态产品研发、黑土地保护、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研究、有机肥生产加工等多项内容。不仅增加了有机肥翻拌发酵场和翻拌棚,扩大了生产规模,还能实现大量对外销售,真正将就近消纳、变废为宝、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牲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路径越走越宽广,为垦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