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设路径研究(立德树人 科研育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立德树人是核心要义。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科研活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高校科研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强调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品德。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需要。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现代高校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通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高校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当前高校教育尤其是科研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设应坚持全人教育、创新驱动和社会融合三大原则,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其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全人教育原则。在构建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科研育人体系时,全人教育原则是基础。这一原则强调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专注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全人教育视角下,科研教育不仅是智力训练,更是品格塑造、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在实践中,这意味着高校应当设计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将科研训练与人文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例如,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以形成更为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也需要考虑社会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技活动对环境、社会和伦理的影响,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创新驱动原则。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设亦需紧随这一趋势。创新驱动原则要求高校在科研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这不仅仅是指科技创新,也包括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要实现这一原则,高校可以在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案例分析、创新实验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新知识。同时,通过组织科研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方案。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研发项目中,体验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社会融合原则。社会融合原则强调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设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让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与社会实际相连。这一原则要求高校的科研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圈内,而是要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社会的实际问题和行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让学生的教育和科研活动更具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实现社会融合原则需要高校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例如,针对当前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技术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智能制造等,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此外,高校应加强与政府、非营利组织、社区及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应用其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其对社会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坚持理念更新,融入人文精神。高校科研育人体系的更新,首先应从理念层面入手。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将人文精神融入科研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科研过程中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也体现在对科研选题和研究方向的审慎考虑,确保研究工作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具体而言,这需要高校在培养科研人才时注重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学会尊重生命、关注社会、思考未来。例如,引入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其研究工作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注重制度建设,构建育人机制。要有效构建高校的科研育人体系,制度建设是关键。高校应当建立并完善科研育人的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科研活动在促进学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科研项目与育人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奖励制度、以及参与方式等。例如,可以通过制定科研项目参与学生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同时,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表现出色的行为,以此提升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科研活动的意义,促进其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探索,强化能力培养。高校构建科研育人体系的另一关键点是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下,单纯的理论学习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活动,如项目制科研训练、科研竞赛、跨学科合作项目等,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项目制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实践学习科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科研竞赛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跨学科项目更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创新。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中,增强其自主研究和实践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组织研究、如何协调团队、如何解决问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或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科研育人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这不仅要求高校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也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探索。通过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高校可以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刘敏佳,现任职于上海电力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