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精神 四位农科院院士谈科技助力现代化

连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多位农业科研领域的科学家、院士普遍认为,二十大报告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之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未来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和生物育种技术攻坚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认为,“大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经验,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紧密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建设种业强国,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科研人员来说,就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吴孔明院士: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习二十大精神 四位农科院院士谈科技助力现代化

吴孔明院士。中国农科院供图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有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靠科技。”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表示。

吴孔明长期从事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他表示,“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有幸在大会现场认真聆听了报告,大会非常圆满、非常成功,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各界反响十分强烈。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重要的理论引领力和强大的实践指导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推动绿色发展部分,提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吴孔明认为,“这些阐述体现了党中央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吴孔明表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有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靠科技。而未来如何更进一步提升科技贡献率,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粮食安全、食物供给和乡村振兴?吴孔明介绍,“未来一是坚决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立覆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稳产保供长效机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懂农爱农、致力于农业农村工作、有远大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农技推广人才等组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四是加强党对农业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和生物育种技术攻坚战。五是加大生物育种等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科技竞争,服务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贸易。”

唐华俊院士:大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习二十大精神 四位农科院院士谈科技助力现代化

唐华俊院士。中国农科院供图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特别是在作物、园艺、兽医等领域已基本处于领跑位置,但在动物育种、智能装备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表示。

唐华俊长期从事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和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作为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我有幸全程列席党的二十大会议。在大会现场,参会同志们思想高度一致,大家一致认同‘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最大政治成果,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唐华俊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唐华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特别是在作物、园艺、兽医等领域已基本处于领跑位置,但在动物育种、智能装备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唐华俊表示,可以从6个方面理解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以小农户规模巨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到2050年,如果城镇化实现了80%,农村人口大概还有3个亿。二是以城乡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三是以农业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以农民富裕富强为主要特征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五是以乡村宜居宜业为主要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六是以乡村地域综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多模式、多类型共存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唐华俊表示,“大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经验,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紧密结合,大胆突破现代化就等于西化的现行单向模式,走中国特色率先发展城市、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创新驱动的新道路。”

万建民院士:加快建设种业强国

学习二十大精神 四位农科院院士谈科技助力现代化

万建民院士。中国农科院供图

“建设种业强国,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学习二十大报告时表示。

万建民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内初步实践作物分子设计育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目前担任中国农科院种子科技创新工作专班总首席。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我和部分政协委员作为特邀代表列席了党的二十大的开幕式。大家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后都倍感振奋,豪情满怀,纷纷表示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部署融入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实际行动中。”万建民说。

作为育种家,万建民格外关注我国种业发展的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党组也高度重视种业科技创新。”

在未来,打赢我国种业翻身仗,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万建民认为,一是提升我国农业生物育种的创新能力。抢救性保护研究稀有种质资源,挖掘更多优质、抗病、高产、耐密、养分高效的新基因,加快基因编辑工具和全景选择预测模型研发,深入研究定向表达、靶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设计等前沿关键技术。二是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强化自主品种培育,加强特殊性动植物品种培育,引导产业向优质、专用、抗病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单位、高校和领军企业的分工合作,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建设种业强国,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万建民说。

周卫院士:科技创新是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根本出路

学习二十大精神 四位农科院院士谈科技助力现代化

周卫院士。中国农科院供图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甘坐冷板凳,将成果体现在护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盐碱、强设施、挖潜力的实际成效中,守护好我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说。

周卫长期从事耕地培肥与高效施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目前担任中国农科院耕地科技创新工作专班总首席。他表示,“作为党的二十大基层代表,我有幸全程参加大会,既感到十分荣耀,更深感责任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充满理论说服力、思想穿透力、政治凝聚力和时代感召力,大会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催人奋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周卫表示,这里既有耕地“数量”问题,也有耕地“质量”问题。

周卫还关注报告中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内容,“报告还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尤其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的重要性,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我国实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化肥零增长行动等多项措施,这些措施也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周卫认为,“从长期看,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一是聚焦‘卡脖子’难题开展协同攻关,推进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地、后备耕地等‘七块地’的保护和利用,特别是推进种养结合和秸秆还田;二是加快研发智能化精准施肥技术,推进粮食作物科学精准施肥,推进经济作物减量高效施肥,持续推进施肥机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发;三是推进绿色肥料开发,加快新型绿色肥料研发,合理开发利用磷钾资源,尤其是钾肥加工和替代,以及磷肥资源的保护。”

周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科研人员来说,就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甘坐冷板凳,将成果体现在护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盐碱、强设施、挖潜力的实际成效中,守护好我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