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化妆品“卡脖子”技术,这支高职教师团队科研项目接地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何昕雨

图/受访者供图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广东8所高校的教师团队榜上有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龚盛昭负责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是此次上榜的八个团队之一,这个团队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在不少人看来,和国际大牌化妆品相比,国产化妆品有些“技不如人”,而龚盛昭教授团队偏偏靠着研发攻关,攻克了国外对我国化妆品行业卡脖子的防晒、美白、防腐等多项共性关键技术,20余项校企合作科技成果先后在多家企业实现生产转化,助力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突围化妆品“卡脖子”技术,这支高职教师团队科研项目接地气

高职院校科研项目要接地气”

当前,我国化妆品在配方技术上已经能同国际大牌化妆品一比高低,但受高端原料掣肘,我国化妆品难与国际大品牌竞争。因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关联的特质,龚盛昭能深深感受到国产化妆品生产企业的痛点,如中草药提取物等有效成分若占化妆品成分比例太高,化妆品就极其不稳定,原因何在?中药提纯中如何脱色?能否从天然药材中寻找防腐剂?这些问题,曾困扰着国产化妆品生产企业,而在他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攻关和无数次试错后,一一解决。

“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应该来自企业,要接地气,”龚盛昭说,“职业院校是强调应用的,拍脑袋的项目转化率肯定不高,从企业中来的项目转化率肯定不低!”他说,做基础研究,本科层次以上高等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应用研究则是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力点。在龚盛昭看来,职业院校的科研项目对于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且深远:“我常常反复问自己,不做科研我能教什么?人才培养的使命也促使我们要做创新工作,不创新,自己的知识就会老化,你拿什么来教给学生?”

对科研的高度重视,让龚盛昭团队率先提出并构建了“以研促教,以研育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用科研积累教学素材,进而转化为教学资源,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科研,以此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浓厚科研氛围熏染下,许多广轻学子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做工程师,这是本科院校学生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情,但在这所高职院校实现了。

“我们团队培养的学生,做工程师是例牌,他们很多后来都成了老板。我常告诉学生们,你们就是拿着大专文凭的本科生!”面对记者,龚盛昭的自豪溢于言表,“现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按照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做的。”

突围“卡脖子”技术

如今,龚盛昭有两个身份:他既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又是企业研发顾问。这样的“双重身份”也让他教学科研素材源源不断。在几十年教学和商界摸爬滚打中,他也总结出高职院校做科研项目的“广轻经验”,即到企业中去找项目,利用专业知识认真做好项目,所做项目最终要放到企业中接受市场检验,并转化成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但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龚盛昭也深深体会到找企业项目的不易。“企业想要开发产品、需要技术支持的时候,首先找到的是本科院校,本科院校不愿意做的才轮到我们这些高职院校。所以如果高职要做横向项目靠等靠要是要不来的。”他向羊城晚报记者回忆,自己在2000年左右为了与佛山一家化妆品公司合作研发项目,跑公司次数难以计数,硬是靠着主动上门服务的诚意,打动了对方。

在记者眼中,这是一位很拼的教授,他有着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殊荣,却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承担着每周十余课时的教学任务,还在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上费心思;而在龚盛昭眼中,累累硕果是他带头的这支教师队伍拼出来的。当前,团队共22人,在绿色日化技术研究领域深耕细作,聚焦我国日化关键技术问题,协同企业科技创新,攻克了国外对我国日化行业卡脖子的美白、防晒、防腐等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5件。不仅如此,他们长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创新创业,长期资助学生成长成才。团队还与广西工业职院、汕头职院等院校开展结对帮扶,毫无保留地将专业建设经验和教学资料分享给兄弟院校,进行教育帮扶……在这支队伍里,赤诚、奉献、仁爱的影子随处可见,为广东职业教育带出一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是黄大年的生命底色。此次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龚盛昭说,他感到荣幸,也深感责任。未来,团队将一如既往坚持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将奉献、敬业与执着的精神继续延续下去,用坚强的信念和温柔的情感书写师者“人生引路人”的精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林清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