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丨一个研究团队,一所乡村学校,收到骆惠宁书记回信的为什么是他们?

恰逢第34个教师节,省委书记骆惠宁给山西大学晋方言研究团队、榆社县河峪中心学校全体教师回信,为晋方言研究团队勇攀学科高峰、提升科研水平取得的成绩由衷高兴,对河峪中心学校全体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情怀表示崇高敬意,并向全省广大教师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

晋方言研究团队和河峪中心学校有何特别之处?这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坚守晋方言保护 足迹几乎遍布全省

“你真拧了”“可洋务了”“不机迷”“思慕甚了”……老西儿们,看见这些山西方言亲切不?然而,随着普通话的一步步普及,不少山西方言都可能消失不见。为了整理保护山西方言,有一帮人努力了30多年,他们是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晋方言研究团队。

去年9月9日,骆惠宁书记到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进行慰问。一年过去,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给骆书记去信,汇报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回信。骆书记在信中提到,为晋方言研究团队勇攀学科高峰、提升科研水平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

1晋方言实际是晋文化

都普及了普通话,还保护方言做什么?这么多年来,山西大学晋方言研究团队一直都面临这样的不理解。团队的带头人、山西省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乔全生教授直言,“方言不仅是语言样本,还是历史记忆,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着地方文化。我们保护晋方言就是保护晋文化。”地域方言意味着地方文化的存在,组合起来才有中华文化。

教师节丨一个研究团队,一所乡村学校,收到骆惠宁书记回信的为什么是他们?

乔全生(右二)在调研探讨。

但乔教授的心里也清楚,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方交流沟通越来越便捷,方言消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年,方言的‘磨损’很厉害,很多小孩都不会说方言了。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来保存方言,希望它能消失得慢一些”。

乔教授举例说,晋中有人把田野里的土蜂叫做马蜂(蜂读“朋”),这种读法是上古发音。“山西方言不是土,而是古。”乔教授解释说,因为山西两边是山,又有黄河,地理环境闭塞,也正是因为这种闭塞,上古时代的发音才能延用至今。山西方言也被誉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有了这些晋方言,对于正确理解研究文言文中的字句有很大裨益。

2 30年几乎走遍所有县城

上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乔全生就开始研究保护晋方言,从单枪匹马,到带领自己的硕士、博士一起做。如今,山大晋方言研究团队除了山大的10多个人之外,还有10多个人来自全省的校外人士。“30多年来,也曾遇到过经费紧张、得不到社会理解等困难,还是坚持了下来。”乔教授回忆说。

教师节丨一个研究团队,一所乡村学校,收到骆惠宁书记回信的为什么是他们?

以前,为了研究保护晋方言,研究团队只能深入山西不同县区,通过走访调研,记录音、词、句,再进行分析探究,每个县出一本书,至今已经出版50本书左右。

后来,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我国在200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研究团队迎来了机遇,加入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又有55个县的方言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的形式得以保存。

“这么多年,终于差不多把山西所有县都走了一遍。”乔教授非常欣慰。

3 努力将晋方言这门绝学发扬光大

去年9月9日,骆惠宁书记到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进行慰问。一年了,乔全生又代表山大语言科学研究所晋方言研究团队给骆书记写信,讲述了在争取国家重大语言文化研究项目、方言服务及开发研究、人才引进和梯队建设、国际合作与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表达了建设一流学科的强烈愿望。

骆书记在回信中对山西大学晋方言研究团队取得的新成绩表示由衷高兴。他在信中说,高水平大学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前不久,我省与C9高校召开战略合作座谈会,打开了山西高校与全国一流大学合作的广阔空间。《北京大学支持山西大学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正式签定,为山西大学率先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他勉励晋方言研究团队,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严谨治学、探索创新,勇攀学科高峰,把山西方言学研究提高到新水平,为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收到回信以后,山大校党委迅速召开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了骆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关于未来,乔全生表态:“我们会努力将晋方言这门绝学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推进以晋语为代表的山西地方文化在山西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坚守乡村教育 创建留守儿童家园

9月8日,对于榆社县河峪中心学校的老师们来说无比难忘。这一天,他们收到了省委书记骆惠宁的回信。

教师节丨一个研究团队,一所乡村学校,收到骆惠宁书记回信的为什么是他们?

河峪中心学校的学生欢度2017年元旦。

事情还要追溯到今年5月中旬,“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省委书记骆惠宁前往榆社县河峪中心学校看望山区留守儿童,与孩子们共庆“六一”。9月3日,河峪中心学校的全体教师给骆惠宁写信,信中讲述了学校改造、名师送教、招聘特岗教师等政策落实情况和学校办学环境、学生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新变化,表达了投身教育事业、振兴乡村教育的坚定信念。

河峪中心学校始建于1997年,位于榆社县城西20公里的偏远山区。从晋中市区驱车赶往,也要近一个半小时,来自附近27个行政村共487名学生在这里学习成长。为了让每个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河峪中心学校的全体教师们一直在不懈努力。

1 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河峪中心学校的这487名学生里,有41个留守儿童。2017年,晋中市民政局、财政局给河峪中心学校拨付5万元,创建了留守儿童家园。定期做心理辅导、互动游戏、过生日……学生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

谈起设立初衷,河峪中心学校的负责人张英介绍,长久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社会环境存在“雷区”。留守学生存在着健康、教育等诸多问题,其中河峪作为榆社县一个偏远山区小学在这个大社会环境下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关爱,仅有的学校教育和关爱并不能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悲观和焦虑的情绪得不到疏导。最重要的是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寂寞无聊心理、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怨恨父母的心理等,留守儿童成了学校教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群体。

设立一年来,河峪中心学校携手晋中市妇联、榆社县妇联举行了很多次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学习用品、做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把困难变成财富,珍惜美好的生活。

2 “85后”特岗教师坚守5年

“从来没想过放弃,其实是孩子们一直在鼓励着我前行。”河峪中心学校的语文教师聂慧超已经在这里工作五年了,说起和孩子们的感情,她这样形容。聂慧超1989年出生,家乡在忻州,毕业后本想回家工作,但看到特岗教师的招聘信息,她心动了。2013年9月,聂慧超顺利进入河峪中心学校。“感觉山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见识到的东西真的太少了。”说起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她细细回忆起来。河峪中心学校有41个留守儿童,再加上寄宿的管理制度,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不在身边。

“我带的班上有两个留守儿童,还有两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谈起学生们的情况,聂慧超了如指掌,她发现,好多孩子到四年级了还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没有家庭的悉心照料,那我就更要爱他们,给他们温暖。”聂慧超努力承担起了这份责任,每个月都会买课外读物给学生们拓展视野。励志类、科普类、历史故事等等,每一个种类都有涉及。“我每个月拿出一部分钱做这个事,很值得,孩子们现在都爱上看书了。”今年九月,孩子们升入了六年级,明年这个时候就是初中生了。不舍的心情在所难免,但想到他们能有美好的未来,聂慧超心里甜甜的。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