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语文(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丛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特点,综合性、实践性也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性。从课程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宏观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的中观课程内容,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微观课程内容,都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从课程实施方式来看,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综合性学习”同样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色彩。回望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语文学科在1904年独立设科之前,原本就与经学、史学、哲学、考据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自身就带有跨学科基因,这为我们开展跨学科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既然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特点,为什么课程方案和2022年版课标还要突出强调跨学科学习呢?应该说,我们过去在语文课程中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更多是个别教师的实践尝试。国家文件中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之后,它就“把原来个别人的自觉行为固定为制度要求,变成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常规活动;在保留分科设置课程的前提下,用制度来保障学科间的融合,以实现分科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让学生拥有真实而完整的学习生活”(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其意义》),同时也赋予了跨学科学习在学科课程中的合法身份。跨学科学习的提出呼应了核心素养语境下语文学科知识观的转型。回顾语文课程改革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主要围绕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维度,建构出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单向传递,体现出一种事实本位的学科知识观。21世纪初期的语文课程标准淡化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水平,进一步丰富了语文学科知识的维度,更为关注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过程和体验。2022年版课标从核心素养出发,精选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相匹配的学科知识,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引导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理解内化、迁移应用学科知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的位移,勾勒了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知识观的嬗变轨迹,即从事实本位的学科知识观转变为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跨学科学习紧跟语文课程学科知识观的发展趋势,希望学生能够在特定学习主题的探究中,立足语文学科,融汇相关学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跨学科学习的提出还体现了核心素养语境下语文学科学习观的变革。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是丰富的实践活动,需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经历和多样的语言经验。但是,考察语文学习现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层面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由于事实本位学科知识观的影响,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比较狭隘和流于表面。比如,侧重语文知识点积累和读写能力训练,热衷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技术的简单运用,忽略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效对接,等等,整体表现出一种零散取向的学科学习观。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学习评价单一化等实践偏差。2022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秉持“整合”取向的学科学习观,倡导语文学科内部和外部的融会贯通,试图从学科整合视角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本体特点,探寻解决上述现实问题的新方法、新路径。跨学科学习主张教学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大任务、大情境,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统筹关照;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整合取向的学科学习观,丰富了跨学科学习的本体内涵,也为学生重构言语经验奠定了学理基础。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都聚焦学生“4C”关键能力培养,包括创造和革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沟通与协作能力(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等。这些关键能力单靠一个学科无法完整地培养,跨学科学习成为最佳路径之一。跨学科学习融合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和整合取向的学科学习观,立足语文学科,辐射其他相关学科,能够建构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
本文节选自《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徐鹏 编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