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南医大近期科研成果汇总(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
上新啦!
近期,我校科研团队
在HIV感染、霾天、纳米材料、
口腔种植机器人、甲状腺激素敏感性等方面
取得了数项成果和突破
一起来关注!
药学院刘叔文团队在HIV感染及艾滋病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艾滋病(AIDS)是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在这项研究中,该团队发现大多数衍生于gp120(HIV壳膜蛋白结构)的β-strand区域的多肽,能自发聚合形成淀粉样纤维。这些来源于gp120 β-strand区域的多肽形成的淀粉样纤维能显著促进HIV-1感染靶细胞,他们把来源于gp120 β-strand能自发形成纤维的淀粉样多肽命名为GAPs(gp120-derived amyloidogenic peptides, GAPs),而由GAPs形成的能促进病毒感染的淀粉样纤维命名为GEVI(gp120-derived enhancers of viral infection, GEVIs)。
进一步,团队通过体外酶促反应、病毒感染实验,以及在艾滋病患者的淋巴液、淋巴结和脑脊液等临床样本中,均证实了GAPs和GEVIs的天然存在。GEVIs能通过捕获HIV-1病毒粒子并促进其附着于靶细胞,促进病毒入侵靶细胞,从而增强HIV-1感染。不同的GAPs可以交叉相互作用形成异源淀粉样纤维,这些异源淀粉样纤维保留增强HIV-1感染的能力。GEVIs还可以拮抗临床上各类抗艾滋病药物的抗HIV-1活性。这些发现提示gp120衍生的淀粉样纤维可能在加重HIV-1感染促进艾滋病发病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由刘叔文教授和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领导的团队共同完成。研究结果以题为“gp120-derived amyloidogenic peptides form amyloid fibrils that increase HIV-1 infectivity”被Nature子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于2024年3月online发表。该项研究历经十余年,得到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持续支持,谭穗懿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李雯娟、杨婵一起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叔文、姜世勃、谭穗懿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为该研究提供了临床样本。
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团队揭示霾天的合适定义和健康危害
本研究基于全国190个城市的死亡数据,使用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Poisson回归和多元随机Meta分析的两阶段研究策略,首次从人群健康角度探索霾天的最佳定义。发现将日均能见度低于10km定义为霾天是合适的,且无明显的相对湿度界值。基于最优定义发现霾天会显著增加2.53%的非意外总死亡的风险,以及多种不同死因的死亡风险,尤其是肺癌死亡发现上升3.80%。在调整各种单一空气污染物后,霾天的效应依旧显著,表明其能反映多污染物的共同危害。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老年人群受霾天的影响更大,是需要重点保护的脆弱人群,并且霾天的危害程度随着霾的强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南方的霾天的危害略高于北方。
这项全国性的研究为空气污染的公共卫生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也为我国完善霾天的报告指南、构建准确的预警系统以及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于霾与中国人群健康的研究成果“Haze weather and mortality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20: Definitions, vulnerability, and effect modification by haze characteristics”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欧春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杨周博士研究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江美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口腔医院邵龙泉团队发布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新成果
近日,口腔医院邵龙泉教授团队发布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新成果。通过干扰细菌通讯(即:群体感应)的抗毒力疗法是规避细菌耐药的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其中,采用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的抗毒力疗法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这主要得益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质、出色的可设计性和靶向递送性。然而,细菌的群体感应是一个多环节的动态过程,纳米材料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调控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深入了解纳米材料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调控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对优化群体感应调控活性,研发综合性能更佳的新型纳米级群体感应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重点阐述了在信号供给环节(包括信号的合成、分泌与积累)和信号转导级联环节(包括信号的感知与响应),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的不同作用机制。同时,还基于“主体-环境”这两大关键影响因素(即纳米材料和作用环境),全面总结增强纳米材料群体感应调控活性的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纳米材料的合理修饰和设计提供参考。
纳米材料调控细菌群体感应机制图
该综述在《Advanced Science》(TOP期刊)上发表,题为“Nanomaterials Regulate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Applications,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博士后胡琛、2021级硕士研究生何桂馨为共同第一作者,邵龙泉教授为通讯作者。
口腔医院徐淑兰团队在口腔种植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机器人技术是近年应用于牙科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在全世界范围内并无前期经验可以借鉴。徐淑兰教授团队通过对口腔种植机器人全流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反复推敲和优化,使临床手术疗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机器人辅助口腔种植手术已经成功完成了250余例临床患者,涉及肿瘤术后大范围骨缺损和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美学区种植、即刻种植、上颌窦种植以及无牙颌种植等各种疑难病例。
团队从中总结提出了机器人种植的临床诊疗规范,并制定和发布了国家级诊疗规范、指南和共识,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标准SOP,受益于广大医生同行,并发表了系列国际高质量学术成果和专业论著;同时,他们积极牵头并组织学术交流,将机器人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知识进行成果推广应用,与国内外的专家共同开展口腔种植机器人的多中心研究。
自2022年以来,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任务自主式口腔手术机器人手术,并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在《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Journal of Dentistry》等权威杂志发表系列SCI论文和研究成果。
顺德医院沈洁团队展示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代谢病系列研究
近期,顺德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沈洁教授团队揭示了即使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甲状腺激素敏感性受损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甚至全因死亡率相关。
01
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脂肪肝及肝纤维化
为了研究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M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研究一纳入7906名甲功正常人群,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多变量线性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发现:与FT3/FT4比值在第一四分位数(Q1)的研究对象相比,FT3/FT4比值在第四四分位数(Q4)的研究对象的MAFLD患病率增加了62%,与TFQIFT3在Q1的研究对象相比,TFQIFT3在Q4的研究对象的MAFLD患病率增加了40%。此外,与Q1的研究对象相比,TFQIFT3在Q4的研究对象的肝纤维化患病率增加了45%。
结果表明,甲状腺中枢敏感性受损与MAFLD患病率升高及向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
万亨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余根凤等为共同第一作者,柳岚主任、沈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02
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糖尿病
为了研究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二纳入2296名来自NHANES研究的甲功正常的美国人群,和8319名来自SPEED-Shunde的中国人群,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RCS、广义有序logit回归分析发现:TFQIFT3与美国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升高有关。然而,TFQIFT4仅与美国糖尿病患病率升高有关,而与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无关。即甲状腺激素中枢敏感性越低,则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越高,本研究呈现的人群差异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
万亨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余根凤、硕士研究生何雅君为共同第一作者,柳岚主任、沈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03
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全因死亡
脂肪肝及糖尿病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死亡的危险因素。团队进一步探讨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三纳入6243名来自NHANES研究的甲功正常的美国人群,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RCS、亚组分析发现: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与TFQIFT4呈正相关,表明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与甲状腺激素中枢敏感性的降低有关。此外,FT3/FT4比值与死亡结局呈U型关系,拐点为0.5。
博士研究生余根凤、刘思洋、宋橙为共同第一作者,万亨主治医师、沈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三项研究结果均强调甲状腺激素敏感性在临床中的潜在价值:甲状腺激素敏感性受损与脂肪肝、肝纤维化及全因死亡均呈正相关。但是目前有关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仍然有限,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此外,由于甲状腺激素敏感性指数计算公式涉及累积分布函数,需采用中心化、大数据及智能化模式进行计算,这将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项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Annals of Medicine》《European Thyroid Journal》上发表。
来源 | 学校新闻网 科研院
编辑 | 魏秋桦
责编 | 林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