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耗资超过1500亿美元规模超400吨的国际空间站自曙光号核心舱入轨以来历经二十三年的漫长建设与运营如今已经步入寿命晚期,维系空间站运行近80%的系统也已老化,舱体漏气事件也是频频发生,尤其是今年,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就出现了两次姿态失控事件。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在科学号实验舱姿控失控影响下国际空间站翻转了540度

反观人类另一座空间站“天宫”,目前已经接待了两艘天舟货运飞船与两艘神舟飞船,第一批入驻航天员已经完成三个月在轨驻留任务安全返回地球,第二批航天员也已经入驻超过一个星期,他们将执行为期半年驻留任务。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进驻天宫空间站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

天宫空间站在轨建造周期只需两年时间,第一年发射核心舱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的相关发射任务,第二年就可转入在轨组装建造,且在当年即可完成建造任务,进而转入运营阶段。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天和核心舱舱外全景摄像机a拍摄的神舟十三号飞船

三个月前国际空间站延期近十二年发射的科学号实验舱完成了对接,在寿命末期迎来一个看上去很新实际上却老态龙钟的所谓“新舱段”改变不了国际空间站行将就木的大局。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科学号实验舱内部

天宫空间站在轨建造周期之所以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漫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有统一的目标与管理,并能够依托强大的综合国力获得各类所需资源,这样就少了很多类似国际空间站建设运营过程中步调不一致的情况。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天和核心舱第二象限太阳翼

同时基于新技术新理念,使得我们有条件缩短在轨建造周期,比如国际空间站的能源系统为了架设桁架与太阳翼就花费了数年时间,而天宫创造性利用两个实验舱做桁架,并基于高光电转换效率的三结柔性砷化镓电池获得了更强的发电能力,类似高效案例在天宫空间站身上还能找到很多。

作为我们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天宫空间站带来的影响早已超出其自身定义,它对重塑世界航天格局的影响更为深远。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天宫空间站航天员出舱画面

就在天和核心舱入轨后不久,大洋彼岸的纳型支架公司首席执行官曼博就披露,他们公司已经因为天宫空间站的到来失去了一家客户,这个客户决定将一件有效载荷放到天宫空间站上,而不是通过他的公司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天宫空间站第一批科研项目入选清单

大洋彼岸对于天宫空间站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这样的背景下NASA寄希望于发展商业空间站来抵消这种影响,目前已知的投标方案至少有4个。

近日,在第72届国际宇航大会上蓝色起源联合多家商业航天公司发布了“轨道礁商业空间站”的宣传动画。

先来看轨道礁空间站的全景图: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轨道礁空间站

看了这张图大概没人再扯皮所谓桁架空间站相较于积木式空间站先进的这种教条,因为这也是一座积木式空间站。

轨道礁空间站最抢眼的特征大概就是三对布置在桅杆之上的太阳翼与散热装置,此种布局试图化解太阳翼相互遮挡的问题,然而桅杆之间的间距还是太小,太阳翼的受晒率对比当前国际空间站并没有明显提升。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太阳翼采用桅杆形式远离舱体布置

另一个特征就是空间站轴向位置上长长的核心舱,它被称为“大直径核心舱和公用系统”,根据宣传动画显示该核心舱有6个用于对接大型舱段的永久停泊口,核心舱的前向与后向则是天地往返运输载具对接口。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中间长条桶状舱段就是核心舱

与核心舱径向对接的6个舱段中有3个充气式舱段,两个充气式舱段还额外对接了两个节点舱,用于天地往返运输载具的对接。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节点舱与充气式舱段相连,径向对接一艘CST-100飞船

建设运营空间站离不开运载火箭系统的支持,轨道礁空间站的大直径大长度核心舱以及其他大型舱段计划由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重型火箭发射。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新格伦重型火箭效果图

内华达山脉公司的追梦者航天飞机波音公司的CST-100飞船分别承担货物与人员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

轨道礁空间站给人的印象就是大,比如核心舱直径超过6米,从这里可以再次体会航天领域的那句经典台词“火箭运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前提是新格伦火箭能够飞起来,同时还能用。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轨道礁空间站核心舱内部视角

在核心舱与居住舱支持下该站可以同时驻留10名宇航员,居住空间大约相当于当前国际空间站的90%略多一些。

其实细究来看,轨道礁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太阳翼的布局与早期国际空间站临时构型就有些相似,另外超长尺寸核心舱实际上就是当前国际空间站各轴向舱段的整合放大版。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轨道礁与国际空间站对比

有继承当然也有提升,比如能源系统的发供电能力更强,构型更趋合理,在大尺寸舱段支持下内部科研设备的布置也更加灵活、航天员在轨驻留支持能力也有提升。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轨道礁空间站内的科研机柜

好了,前文所述有关轨道礁空间站的大部分内容目前都只是计划或者说是设想。梦想是美好的,但还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

宣传动画展示的是轨道礁空间站后期建设规模,初期方案是宣传动画的三分之一大小,包括一个核心舱、一套太阳翼阵列、一个居住舱、一个实验舱,其实也是三舱方案。

除了规模的缩水,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低也是难点。比如承担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的波音CST-100飞船,首次试飞就因为计时器故障导致无法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第二次试飞又因为阀门问题多次推迟,如今还需要借助NASA的力量解决问题。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难以达到载人状态的波音公司CST-100飞船

计划承担核心舱发射任务的蓝色起源新格伦重型火箭也因为动力问题迟迟不能飞天,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轨道礁空间站虽然披上了“商业”这层外衣,但实际上仍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需要大客户NASA给钱才能真正办成事。然而NASA最新一个财年拿到的发展新空间站的拨款只有1亿美元出头,每年资金缺口高达19亿美元。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国际空间站对于NASA而言也是吸金巨兽

一向豪横的NASA为什么没钱呢?

首先为运营国际空间站每年需支付的费用就有40至50亿美元,同时他们还在实施旨在载人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以及一系列深空探测计划,加上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遍及几乎每一个空间任务,最终到头来钱是没少花,办成的事或者说能办的事却很少。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服务载人重返月球的猎户座飞船

技术也好,资金也好,其实都是表面问题,根本症结在于其国家意志的模糊,进而诱发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载人登月、环月轨道空间站、深空探测、载人登火、近地轨道空间站等等,每一个领域都想坐稳世界第一的宝座,什么都想要,结果就是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

具体到近地轨道空间站,负责给钱的一方质问,你NASA商业空间站什么时候可以建好,我根据这个时间给你拨款。而NASA只能回复,我需要每年至少20亿美元,否则办不到。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著名鸽王SLS重型火箭耗资已超两百亿美元

就在上个月,NASA再次被警告,不能让近地轨道空间站断档,否则由此带来的地位与利益损失不可估量,绝对不能将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让给别人。这里的“别人”显然指的就是正在建造天宫空间站的我们。

NASA主导发起的一系列商业空间站计划方案一个接着一个亮相,然而真正落地实施却也是七八年以后的事情。

为了让近地轨道空间站不断档,他们正在试图让国际空间站能够继续服役至2030年,这仍然是事与愿违。前NASA负责人表示,该站理论上可以维系至这一时间点,但在此之前的每一秒钟都可能发生彻底终结国际空间站的事件,因为这个站太老了。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日益老化的国际空间站主控舱段

凭借当前大洋彼岸掌握的各项载人航天技术,他们此时此刻做不出天宫等级的空间站吗?当然不是,他们的现状是各玩各的,用一盘散沙来形容是很恰当的,这与当年阿波罗登月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天宫空间站不会是唯一?大洋彼岸推出新空间站,试图重塑航天格局

天和核心舱舱外深邃的宇宙与地球

再好的资源没有整合能力都是零,如果他们不能化解上述系统性发展矛盾,也就只能望天宫而兴叹。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