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6位学者英年早逝:科研人员维护身心健康的几点实用建议(科学家科研人员)
4月8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因病在广州不幸逝世,终年45岁。
而在此前一个月内,已有至少6位中年学者不幸离世,其中包括3位“杰青”。这些优秀学者的离去令人深感惋惜,并引发了对这一群体身心健康状况的再次关注。
对于具有国家级头衔教授的英年早逝,福州大学教授陈德旺曾在科学网博文中指出,“头衔猛于虎”,名教授的工作负荷也远远超过一般教授,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远超一般教授。
的确,四五十岁的科学家正处于年富力强、厚积薄发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在大展宏图的同时,维护好自身的身心健康?科学网梳理了相关文章,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希望对科研人员有所帮助。
痛惜之余,给人以警醒
3月至今,至少已有6位中年学者不幸离世。除了赵勇,还有:
4月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高云峰,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5岁。
4月4日,知名骨科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夏磊突发心肌梗死,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6岁。
3月15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园艺学专家郝玉金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51岁。
3月12日,知名材料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军因工作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终年42岁。周军于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3月10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胡伍生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6岁。
教授、知名专家、“杰青”……这些优秀的中年学者都是各自学术领域的中坚力量,本应在各自的领域内迎来更大的建树。学术精英们的英年早逝在令人感到痛惜之余,也给人以警醒。
陈德旺曾这样描述“名教授”所需承受的压力:名教授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待遇,不用为生活而奔波,按理说应该有更长的寿命。可是,名教授也承担了更多的项目,要完成更多的绩效,带更多的学生,出更多的成果,参加更多的会议,获得更大的荣誉……不管有名无名,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这是绝对公平的。名教授的工作负荷也远远超过一般教授,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远超一般教授。这就是所谓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吧。
陈德旺指出,在巨大的科研竞争压力下,大家几乎达到了“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惨烈状况。
维护身心健康的实用建议
在当前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抛开外在的客观因素,从科研人员自身的角度出发,如何在学术成果爆发的黄金期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刘良桂曾在科学网博文中建议,献身式科研不可取,科研人员首先应当调整好心态。急功近利用在其他方面也许有效,但用在科研上,绝对是起反作用的,当今科研界的各种怪现状,无一不是其结果。
他还提出,应坚持凡事不要攀比。不要被别人带节奏,认清自己,走自己的路最重要。年终考核,最考验自己的内心,不要看到别人SCI一篇一篇地发,课题一个一个地中,自己就急切万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忆宁则提出了一种调整内心压力的简单方法:科研人员应培养一点庸俗的爱好,单位领导也应该帮助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刘忆宁认为,书法、音乐等高雅的爱好确实有助于让人平静,但很难让人获得快乐感。庸俗的爱好,说直观点,就是吃喝玩乐之类的,是能直接带给人快乐感的,而且这种快乐感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点,要想办法帮这些太过辛劳的科研人员找到最合适的庸俗点,把他们从繁琐枯燥且极度艰辛的研究中拽出来。
此外,一些常规的维系身心健康的做法也不能忽视。
比如,定时体检必不可少,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除了戒烟、限酒,还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富含植物纤维的粗粮、蔬菜,低盐饮食,控制甜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与此同时,尽可能每天按时作息,定时进餐,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过于激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完善心血管功能,但一定不能过于剧烈。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希望科研人员在追求事业的同时,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10526-1281241.html
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277363.html
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64286-1277073.html
4.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5/272835.shtm?id=27283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网(sciencenet-cas)。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