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领域党建的三重困境(党建工作三新)

“三新”是由“非公”“两新”发展而来,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十八大以后,本着“占领阵地”的目的开始在这些领域布局党建工作,其中有一个具体要求是“两个覆盖”,即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有形覆盖是指组织的全覆盖,有效覆盖是指工作的全覆盖,使这些领域的党员都能纳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之中。从数据来看,有形覆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有效覆盖的目标基本没有实现。也就是说,在这些领域存在“建党容易党建难”的突出问题。个人以为,在这些领域存在着制约党建开展的三重困境。

一是主体地位的困境。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党组织是依附这个单位而建立的,在体制内虽然也有主从关系之分,但两者实质是高度统一的,可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事实上,党建是体制内的产物,很长时间里它只存在于体制内。随着新情况的出现,党建逐渐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这里存在着一个重大逻辑问题,就是在体制之外,两者并不是天然的统一关系,甚至是原本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两者的结合的后果,就如同器官移植一样,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排异”现象,从而挤压党组织的生存空间和作用发挥。这是“三新”党组织与体制内党组织相比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是生态构建的困境。特殊的地位使体制外的党组织的存在感普遍不强,组织权威较弱,掌握的党建资源薄弱,凝聚力、号召力不够,因此党组织构建必要的党建生态的能力较差,难以形成积极的党建工作氛围。另外,体制外的党员受环境因素、工作条件、组织形态等影响,在参加党建活动的意愿上也会有所减弱,从而进一步削弱党建质效。

三是作用发挥的困境。受主体地位、工作力量、资源条件等限制,体制外的党组织的主体意识一般较弱,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上大多处于“挂空档”状态。有些宣传较多的“三新”党建典型实质也是精心包装打造的形象工程,有场所无活动,有外表而无内涵,有形式而无成效,这种党组织往往就是一种摆设。

抓好“三新”领域党建绝非易事,必须认真反思各种问题困难,特别是有些无解的问题,或许调整一下思路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