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两项研究入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
2023年9月2日发布的“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的两项成果入选。
这两项成果分别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团队的“CAD-1001治疗PTPRZ1-MET融合基因阳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和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的“北京市脑血管病大数据监测平台”。
其中,江涛团队基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绘制出全球首个脑胶质瘤融合基因谱,发现并命名了全新的融合基因PTPRZ1-MET,揭示了该融合基因持续激活下游STAT3通路是促进脑胶质瘤耐药与复发的关键机制。针对这个融合基因,江涛团队与企业联合,自主研发MET抑制剂伯瑞替尼,并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新药患者总生存期延长1倍。伯瑞替尼已申请国家1.1类新药,上市后,将成为我国首个脑胶质瘤靶向药物,为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这也是江涛团队首次在国内开启脑胶质瘤分子分型研究,推动脑胶质瘤诊疗模式由单纯手术向分子病理分型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的重要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刊物《细胞》(Cell)。
脑血管病是北京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流行病学监测是防控的关键。但传统流行病学调查存在工作量大、费用高、代表性及时效性差等问题。王拥军团队利用现有的医疗和行政数据,系统整合公共卫生监测、卫生行政数据、临床研究数据、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大数据,创建模糊匹配、精准识别的关键数据整合技术和一系列大数据分析方法,联合北京市卫健委信息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造“北京市脑血管病大数据监测平台”。这是国内第一个重大慢病大数据监测平台,也是继芬兰、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监测的平台,这个平台连续十年为北京市提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和医疗质量监测数据,支撑了北京脑血管病相关防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为脑血管病防控提供“北京方案”。
此外,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张亚卓团队开展的“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项目也入围最后一轮评审。
北京天坛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规范临床研究管理,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临床研究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医院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医院全面加强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的管理,特别是参考和借鉴首发专项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质促中心的资源,近期对医院IIT项目进行全面梳理、规范管理。此外,医院持续加强临床研究的院资资助力度,院内遴选出具有潜力的科研项目予以专项扶持,以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推进医学科技创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提升首都重大疾病诊疗水平,建设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在12年首发基金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北京市设立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简称“首发专项”,由市财政设立专项科技经费,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医学应用研究、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医学成果转化研究及医学人才培养。发展至今,首发专项已经形成了首都医学科技创新的新源头。
为发挥首发专项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从1990个支持项目中精心筛选出196个亮点成果,优中选优,确定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9月2日在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共同主办的2023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的重点活动和“北京国际医学论坛”主论坛——“2023年公共卫生高峰论坛”上发布。
图:本次服贸会上,北京天坛医院重点展示13项创新成果,涵盖神经学科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