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共建,资源共享,同质服务,平湖一院:探索医共体模式下的诊疗新路径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平湖市钟埭街道的宋小闯,去年底因为不慎跌落导致了跟骨骨折,在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他原本以为自己手术之后还要在市医院至少再住十天半个月,家人也要每天来回奔波,但没想到的是,医院通知他可以选择转诊到钟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后续康复。这样的转诊,不需要病人出面办理任何手续。
新仓镇石路村的沈阿婆,患有糖尿病多年,需要监控血糖水平,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平湖市区跑,来回转车非常折腾人。但去年,她一次也没有跑平湖市区的医院,因为在家门口的新仓镇卫生院,就有来自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自己常吃的那种药也可以在卫生院配到了。
这些变化,都受益于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平湖一院医共体”)的建设。
建章立制 理顺医共体的体制机制
何为“医共体”?其实它的全名是叫“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是指县(市)、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管理的新型组织与服务实现形式,是基层开展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主要模式,旨在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是在医联体基础上的再一次升级。
2017年9月,我省在每个市各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开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之路。在2018年10月,全省“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省已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解决好事关群众卫生健康的“关键小事”,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此背景下,平湖市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去年2月21日,平湖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暨市域医共体建设动员会在市人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确定全市组建包括平湖一院医共体在内的3个医共体。平湖市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
据悉,平湖一院医共体由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新埭镇中心卫生院、新仓镇中心卫生院、广陈镇卫生院、林埭镇卫生院、钟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6家医疗单位组建而成,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法人代表院长兼任平湖一院医共体所有各分院的法人代表。
同年5月,平湖市民就看到了医共体建设的显著进展:平湖一院医共体党群服务管理中心、财务绩效管理中心、医疗质量管理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信息化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八大中心正式成立;统一了平湖一院医共体LOGO、户外标志标牌和工作服饰,5个分院陆续更换标志标牌。
组织架构逐渐清晰的同时,平湖一院医共体还探索制定了三大议事规则,包括平湖市医共体党委会议事规则、平湖市医共体党委书记和牵头医院院长定期沟通制度、平湖市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办公会议,为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理顺了机制。
同质化医疗服务 沪杭专家坐诊乡镇卫生院
医共体的建立,其实是将县域内部的大小医院组成一家,从而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居民看病也将更加放心、便捷、全面、省钱。
对于基层社区和乡镇的病人来说,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同质化医疗服务,就是医共体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去年7月2日,由平湖一院医共体相关领导带领的医疗专家团队,与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医学博士黄虹来到平湖一院医共体新仓分院(新仓镇中心卫生院),一起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一时间,“医学博士来我们乡镇卫生院坐诊啦”的消息在新仓镇居民中传开。这样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在真实发生着。
原来,平湖一院与浙江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山医院、上海肿瘤医院等十多家沪杭城市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沪杭专家会定期来平湖坐诊。在医共体的制度下,这些专家的服务进一步延伸,坐诊场所直接设到了乡镇。
“这是平湖一院医共体对‘双下沉’与‘医共体’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首创了耦合式联动方式,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平湖一院医共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真正惠及县域百姓的、切实有效的同质化服务举措。
在新仓分院,还有一个“明星”诊室——“沈晓明名医工作室”,首诊坐诊名医就是平湖一院的内分泌科主任沈晓明主任医师。当然,这一工作室的开诊,也是缘于平湖一院医共体的组织安排。该工作室的成立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工作室由平湖一院内分泌科主任沈晓明及其团队成员共同组成,在延续每周定期专家门诊基础上,以名医工作室为依托,助力新仓分院,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国家诊疗指南落实规范诊疗工作。“特别是糖尿病诊疗工作,规范营养指导、规范患者健康教育、规范药物合理使用、规范血糖检测、规范并发症筛查等,争取分院诊疗同质化管理,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沈晓明主任说。
名医来到家门口,受益的不仅仅是病人,基层分院的医生也能从旁学习,业务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上来。这也是医共体建立的初衷之一。
实现内部流动 双向转诊从无到有
分级诊疗制度是大趋势,平湖一院医共体制度下的共享机制做了创新探索。
平湖一院目前设有31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18个病区、开放床位780张,每天都忙碌不堪。“有了医共体之后,我们的双向转诊更为顺畅,共享中心也能服务更多居民了。”平湖一院医共体相关负责人介绍。
也就是说,一些卫生院无法救治的病患,可通过转诊平台,申请转入平湖一院;对于已经稳定的患者,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转往卫生院治疗。去年,平湖一院上转病人同比下降16%,但接受本地区卫生院(医共体分院)转诊人次达到3990人,同比上涨超过3000%,下转卫生院68人,比前年同期上升6700%。
“病人不用自己办理手续,医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操作,一切都妥当之后,病人可以直接入住到病房。”该负责人介绍。双向转诊的便利,赢得了病人的频频称赞。
同时,平湖一院医共体还建立了慢性病用药目录。由平湖卫健局信息中心牵头,重新搭建了融合慢病协同管理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重点人群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和居民健康信息数据的互通共享。
双向转诊电子平台升级后,还统一了号源池规则,规范共享了号源、检查、检验、床位等信息,更加便捷地为群众开展双向转诊、预约诊疗、健康管理等服务,让不同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在医共体内部流动起来,慢病分级诊疗的效果正日益明显,双向转诊人次实现从无到有。
“最多跑一次” 以医共体为依托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给居民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平湖一院医共体还进行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的创新。
就拿建立的心电、影像、检验、病理等诊断共享中心来说,通过互联网 技术,实现牵头医院医生实时远程心电图、影像调阅和判读等功能,基本解决了基层分院有检查设备仪器,但专业读片人员短缺的现状。
“病人路途折腾,从村、镇来到市里看病,很大一个担忧是基层分院的诊断能力,共享中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困扰。”该负责人表示。具体来说,病人在基层分院进行了检查,影像资料通过平台传输到平湖一院,由这里的医生进行读片判定,“人在基层分院,实际却是由市医院医生在诊断。”
据悉,医共体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影像、心电、病理会诊201596例次,其中为基层分院诊断19267例次,为基层服务增长约30%。
目前医共体的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和骨科诊疗中心都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截止到去年10月,已开展住院手术9034人次(其中三类及以上手术5632人次),同比增长7.26%。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在这背后提供支撑的,是贯通三级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医共体的建设,让分级诊疗更加人性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与宋小闯和沈阿婆一样,越来越多的乡镇患者,即使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也不用往市区跑了,因为专家们会主动下沉到基层医院为他们服务,同时也为基层医院培养了更多的行业精英,为更多的患者带去了福音。(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周佩佳 通讯员:刘小北 纪晓春 编辑:徐丽萍 责编: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