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国家储备林市场化开发(国家储备林建设策略)
文:东滩智库 · 姚远
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目前,我国木材需求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木材安全风险相当突出。为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提高自身木材供给能力,国家林草局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实施木材安全战略,推动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政策持续加码,加快推动全国储备林基地建设
为了从金融层面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发改农经〔2017〕140号),将国家储备林建设列入林业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支持范围,加大金融、政府投资支持,科学构建融资机制,建立林业生态建设扶贫机制。
为有序、规范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国家林草局先后出台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程标准,并于2018年4月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规划在除上海、西藏外的29个省(区、市)1897个县,打造3亿亩国家储备林基地,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
在《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办丰字〔2014〕43号)、《关于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领域建设发展的通知》(林规发〔2016〕15号)等一系列文件中,明确阐述了国家储备林的实施条件,包括:
1、要有担保机构。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储备林一般要求国投或交投作为贷款担保机构;
2、要有融资平台,组建成立林投公司。确定出资任何注册资本金,要求不低于20%。林投公司负责对国家储备林项目开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确保其保值增值;
3、明确贷款模式。林投公司作为借款人,用林权抵押担保 项目林权排他性承诺 森林保险模式向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贷款;
4、项目用地要有保证。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一般要求集中连片,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500亩,单个承储主体划入国家储备林的总面积不低于3000亩;
5、树种选择。选择纳入《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且属于本地条件适宜种植的树种;
6、政府要重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应成立储备林项目专项小组,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力度不断加码,各省市也加快了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进程,贵州、广西等省份已从省级层面出题国家储备林实施意见,截止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7个省856个县级单位开始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二、三方面保障,打造国储林项目持续良性发展路径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不仅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改善林分质量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项目地区林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储备林项目投资周期长、占地范围大、涉及主体多、项目外部性强等特点,东滩智库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项目实施主体重要思考:
1、树种聚焦,做大规模。
充分利用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在用材林、经济林和林下经济领域的资金配比,尤其针对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环节,聚焦生长周期适中、经济效益高且当地具有品质优势的树种或品种,通过扩大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形成特色农林作物的规模优势,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林业种植体系。
2、三产融合,提升价值。
基于国家储备林的森林底色,实施“森林 ”战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国家储备林效益最大化。立足储备林规模优势的森林资源和特色农林产品,从精深加工、流通、森林康养旅游等环节切入,积极与优质产业资源合作,推进特色森林资源在本地形成“育种-种植-加工-流通-康养文旅”的产业闭环,打造链条化的林业产业体系、线上线下结合的林业流通体系、特色化的森林康养旅游体系,全面提升林业产业附加值。
3、创新模式,合作共赢
一是,基于国家储备林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等特点,积极引入具有综合信用优势的社会资本。目前,大型央企已成为国家储备林项目最为活跃的社会资本,中林集团、中铁集团等纷纷入局国家储备林领域,争先打造具有推广示范效应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实践样板。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全力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当地农民变成储备林项目股东,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围绕特色单品作物,通过与专业公司深度合作,发挥专业公司种植技术和经验优势,并依托其自用需求和市场渠道,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实现“一二产联动发展”。
三、重点案例借鉴,浙江桐庐——积极争创长三角一流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桐庐是坐落于浙江省杭州低山丘陵区的县城,四面环山,全县陆地面积274.4514万亩,林地面积206.3326万亩覆盖率达75.18%,拥有19个森林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越,自2015年列为全省首批“森林休闲养生建设试点县”以来,桐庐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并借国家储备林发展之机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拓展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积极争创长三角一流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浙江桐庐借助国家储备林发展之机,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本地森林资源、社会资本以及优质森林旅游IP资源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拓展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其发展可总结为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全方位打造森林生态基础
桐庐县通过三方面措施提升全面软硬设施,全方位夯实森林康养产业基础。第一、突出森林康养景观打造。2016年以来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7884亩,新植珍贵树种173.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75.18%,超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第二,加快森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浙里好玩”桐庐平台,建设文旅大数据3.0平台,开通多条数字旅游专线,完成景区扫码入园设备安装等。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364公里,打造公路驿站9个,全面推进生态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游憩设施等工程建设。第三,打造森林系列优质品牌。培育建设众多森林休闲养生基地、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省级森林特色小镇、省级森林人家,省级森林氧吧等品牌,丰富人文内涵。
第二层面:全产业延伸森林产业链条
一方面,推进“森林旅游 ”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体育运动等发展,形成一批既有村落特色又能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组合产品;实现森林康养与生态旅游向全域式、休闲度假模式转型;通过后亚运时代布局,开发赛马赛事、马术课程,进一步提高森林康养产业档次与品位。
另一方面,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围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两种核心产业培育出高端精准医疗服务、中医药康养保健服务、森林休闲养老服务等特色产业,以实现带动县内健康制造、总部经济、物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X个配套产业的发展。
第三层面:全域化建设森林康养目的地
依靠高端医学研发做基底,围绕“治未病”核心理念打造特色医疗产业。目前,桐庐已成功引入光华生命谷、中科纳泰4P健康产业园等多个高端康养、专科医疗、精准医学中心、“治未病”4P数字健康管理等专业医疗服务机构打造特色“治未病”产业,还落成凤爱唯(国际)细胞工程与再生医学产学研基地等生命健康为主的研发基地,保障技术创新动力。
围绕“桐君中药文化”,打造桐庐特色中医药康养服务。围绕本地特色中药材,成功开发出中药调理药膳、长寿食谱、养生宴、特色养生菜品、保健品等中医药食品;建成“百草园展示区”“中药饮片生产基地”等中医药品生产基地;成功举办“药祖桐君中医药文化节”等中医药文化活动。
围绕“森林生态底色 文化特色”,构建全域化康养旅游服务体系。依靠桐庐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省级森林氧吧和瑶琳森林古道等森林古道与自然景观,联通了康养 旅游的产业通道。成功落实桐庐天子地森林康养基地等综合康养项目,还有颐居养生园等综合性森林养生城,形成康养、养老产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