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000万家庭共享一个APP(家庭共享最多几个人)
垂直这个词,曾在互联网经历爆红,也被打落悬崖。
最典型的是垂直电商,以硅谷鞋类电商Zappos为标杆,国内几乎无差别复制了乐淘、好乐买。美妆垂类电商最著名的则是30岁创始人即敲钟的聚美,曾经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落寞。
也有特例。互联网垂类工具或内容大部分时候都被温柔对待。
不论是专注理财投资的雪球,还是影视音乐为主的豆瓣,母婴领域的亲宝宝,抑或懂车帝、丁香园,都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忠实用户,且他们都保持了旺盛坚强的生命力。
如果梳理这些公司的过往,有个共同特点:在相应的垂直领域积累足够深,基本都是成立八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公司。而且一定是解决了用户的某个痛点需求,与用户的连接紧密,轻易不会被取代,从而形成公司竞争优势和壁垒。
这种「精而美」的路线,看上去是穿越周期的成功途径,也是不少中公司的理想状态。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冒险的做法。
这取决于创始人早期,是否就找到足够尖锐又是刚需的市场特点,快速击中目标用户群。以及这个需求点是否具备持续深耕的潜力。
以及当行业变迁进化时,掌舵人要持续带领公司行驶在最适合的航道。既能顺势而为,又不失去自我。
这些考题冯培华都曾给出过回答。在创立亲宝宝的十年时间里,这位创始人几乎把亲宝宝恰如其分地嵌入某个轨道。从早期的快速增长,到中期的平稳过度,虽然没有像抖音、快手等明星公司大开大合,但探索出一家中公司的持续成长路径。在众多互联网公司陨落的时候,他们还是稳定成长。
一组数据可以侧面说明这份成绩:十年收获超1亿用户,5000多万年轻家庭,1亿次孕育早教问题在这里得到解决。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然增长的结果。
相册的魔力
时至今日,亲宝宝最深入人心的功能还是相册。
一个云空间服务,可以承载孩子的照片、视频甚至文字日记,但这个空间只有经过创建者的邀请才能看到,继而进行点赞、评论和分享等互动。
通常情况下,那个创建者都是妈妈,互动者多为家庭成员或亲友。一位宝妈创建的空间,平均全家人的访问次数在千次以上,每天多达12次。
一位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宝妈告诉新莓dayabreak,她和朋友备孕期间就开始使用亲宝宝,当时是几个准妈妈分享各自孕期的进展,孩子出生后,她们顺理成章地延续下来,不定期上传照片。一来是备份,防止换手机丢失照片。而是跟家庭成员和其他妈妈互动非常方便。
她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平时上传照片和视频基本不用动脑思考或筛选,因为空间会自动按时间分类整理。如果想找某个特定时间的照片,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照片,很容易就能找到。」
这是亲宝宝的典型用户,她所呈现出来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基本精准落在冯培华创业之初的设想框架。
亲宝宝最早讲述相册空间规划的时候,曾被投资人反复挑战,「微信和QQ空间都有这些功能,你们为什么还做?」
冯培华解释,「我们面向的是用户的刚性需求,只要有刚性需求,就可以做成一个专属产品,相比QQ空间和微信这类通用产品,我们能提供更加定制化的专属服务,所以一定会有一定比例的用户选择使用我们的产品。」
事实是,投资人可能低估了用户对影像记录和保存的需求强烈程度。
众所周知,QQ空间帮助腾讯在PC时代博得中国版Facebook的美誉,撬动用户的原始需求点就是相册。这个陪伴了几代人成长产品,就是在线相片的云存储。甚至到了2018年底,腾讯还将这个功能在小程序复刻,打出「永久免费,保存原图」的口号。因为他们知道,私密相册的用户黏性有多强。
甚至张小龙有一年在微信公开课坦诚,「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
张小龙的意思是,希望将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完全分开,只不过最初一不小心把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就连快手早期也非常注重用户的短视频私密存储空间。快手设置有一个权限性开关,可以将账号变成一个完全私人的非公开空间,就是作为单纯记录生活的相册。程一笑分享过,2016年这样用户的比例在10%-20%。
互联网时代,影像对每个人而言就是资产。存储空间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
尤其对于孩子而言,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用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所以,亲宝宝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单纯的存储空间,更是一个家庭的数字资产,也是情感链接器和重要档案。迄今为止,亲宝宝已经实现超100亿照片或视频记录。
过去十年,看上去空间上传、查看和分享的功能没什么变化。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平台在做迭代和优化。
起初每上传1万张照片就会有10张失败,之后优化到可能就一张会失败。闪退率也是他们严格监控、必须持续下降的指标,其他关键考核对象还有照片视频的上传速率、压缩和转码,以及对流量的节省,等等。
有时候,对一个好产品而言,稳定好用远比吸引眼球更重要。
家庭局域网
亲宝宝的空间具备私密属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互动。相反,相册的分享频繁,而且天然具有裂变效应。一个妈妈创建之后,基本会拉动家庭成员的关注。后台数据显示,通常一个孩子能拉动五至六名亲友关注,有时候甚至多达十几个。
也就是说,通过拍照记录这个原始需求,平台创建了一个智能化的数字资产管理共享空间,继而连接了千万级别个家庭,沉淀了中国最大的一个家庭图谱。
家庭是亲宝宝非常关键的一个产品逻辑。凭借这样的定位,平台的获客成本低,效率却高——获取一个用户即获取一个家庭。这种用户结构也使得亲宝宝的用户增长效率、活跃度和留存率处于一个健康稳定水平。
家庭关系是互联网应用最希望构建,却很难实现的。
在历次微信公开课分享中,微信支付是张小龙提及次数最少的。说得少是因为产品做得相对好,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空间。
比如在一些重要节日,微信红包是群活跃的重要催化剂,尤其在家庭群,是不同代际辈分亲人之间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
张小龙也担心发红包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只是发钱而已,脱离了情感化的一面。」之后他们通过在红包增加表情强化情感分量和互动趣味。
这还不够。之后微信支付新增了一个新功能——亲属卡。给父母发送一张亲属卡,就是一种连接,金额不大,却是亲密关系网络构建的一个重要承载和入口。
创业初期,相册只是一个工具属性的产品,但是冯培华知道这个需求可以延展的空间巨大。「十年前,想的是如果通过空间连接用户,就可以连接中国家庭。家庭规模足够大,同时具有足够大的消费力,这是我们看到的核心点。」
京东零售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发现很多最初的个人账号逐渐演变为家庭账号,这让他们非常欣喜。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单元,而很多消费行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比如汽车、家电、家具等。当京东意识到这点后,会通过消费记录,辨别账号特征,打上不同标签,推荐给家庭消费特征的商品。
但类似京东的电商平台本质上只是消费渠道,再往前一步,家庭如何做出消费决策?
以母婴为例,这是典型的家庭消费特征领域。尤其进入家庭共育模式后,消费决策过程变得尤为重要。
一份数据表明,育儿APP是母婴消费决策影响的主渠道,种草率高达91%,是占比最高的线上渠道。核心原因在于,母婴垂直内容平台产出的内容具有高相关性和实用性,所以会更容易得到用户的信任。
不论是母婴类消费平台还是品牌,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从亲宝宝这样的平台了解更多用户需求,尤其是以家庭生态为核心的行为。平台可以基于目标人群需求与之进行匹配,继而精准触达。
一站式解决方案
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同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总动员。
只不过,年轻父母秉持现代育儿观念,老人则手握自身经历的传统经验,这种冲突有时候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有相对可靠确定性的育儿知识,得到双方的共识。
在社交平台,一些宝妈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是,把育儿服务平台引入家庭,让专业知识可以轻松在家庭成员之间分享流动,增加共识,减少分歧。亲宝宝某种程度上就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隔代育儿冲突最终在这里得到化解。
其实这也是源自用户的需求。
2015年,当时亲宝宝还是一个相册云存储工具,就有用户提出希望增加育儿知识。其实母婴领域不乏内容社区,但有一个问题,UGC生产方式导致社区内容庞杂,有时候个体的经验不一定具备普适性。更何况,社区没有方向性引导,很容易话题被带偏,充满情绪,缺乏价值感。
冯培华选择了另一条路,招募全职人员,从专业的渠道和书籍重新编辑生产可靠知识,保证每条指导的科学性。之后他们又搭建了妇产科、儿科、育婴、早教等领域的专业团队,系统性生产PGC内容库。
这可以帮助父母过滤干扰信息,在家庭育儿方面默认为标准,甚至是育儿百科全书。据统计,上线以来,亲宝宝累计帮助用户解决了超1亿次家庭孕育早教问题。
2017年下半年,亲宝宝正式从一款工具型APP转变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宝宝空间和育儿助手成为两大核心产品。
最近,亲宝宝联合浙江大学心理学何洁教授的育儿专家团队共同研发专业课程。小到一节课的每个观点,大到整体的课程框架,都是双方反复讨论和考证。
在AI时代,「智能育儿助手」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冯培华说,他们花了很大心血做个性化的育儿助手。「我们希望用大数据的算法实现千人千面,帮助处于不同育儿阶段的用户获得对他们最有用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用一些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辅助回答用户提出的育儿问题。」
亲宝宝自带一套从孕期至6岁宝宝的完整育儿知识体系,系统基于深度学习可以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智能回复。一开始,回答的准确率有50%,现在已经提升到85%。90%以上育儿问题可以自动化解决,实现秒级响应。
机器学习的特征就是,连接越紧密,彼此越了解,输出更准确。
如果亲宝宝有一天能成为,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内容推荐与问答引擎,距离真正理解用户的智能大脑也就不远了。
冯培华有的是耐心。在他的字典里,长期这个词是名词,更是需要落地执行的动词。而且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正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前行,「所有生物在生长期都是有一定加速度的,我们刚开始长得比较慢,现在正在慢慢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