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3万人口滨江小镇,加速乡村振兴精彩“窑变”(蕲春滨河湿地公园)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徐小玉 张聪 陈钰)入选省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设计比赛优秀奖……一个辖区人口仅3万人的滨江小镇为何屡获佳绩?千年陶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发展脉络在哪里?
管窑陶艺匠人手工制陶中。通讯员 供图
蕲春管窑镇党委书记徐红霞一语中道破——以党建为引领,以工业遗产、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依托,统筹推进“党建 文化”“党建 产业”“党建 美丽乡村”,管窑陶艺小镇全面提速,成功孵化培育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新打造文艺村镇,焕发出乡村振兴精彩“窑变”。
一群能人擎火炬
拥有千年陶文化历史的管窑镇,曾在近代陶艺发展史上赫赫有名。彼时,蕲春管窑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鼎盛时期,管窑境内人人知晓陶事、户户有陶工、家家皆做陶,生产的日用陶畅销大江南北。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窑陶业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匠人、窑工“景漂”“云漂”比比皆是,令人唏嘘不已。
如何让千年陶艺重焕光彩?管窑镇历任党委班子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后明确,变革和创新是唯一的道路。但“怎么变、如何新”,又成了亟待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2013年春节,管窑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筹划,借由外流大师、窑工回乡探亲的契机,开办了第一届陶艺家座谈会,与10多位陶艺大师就推动管窑陶艺文化传承和陶艺产业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
“千年的陶艺文化不能断在我们手里。”怀揣着对家乡陶艺的炙热情怀,省级非遗传承人、老党员何良发积极响应,年近古稀再创业,带领儿女三人创办“湖北明窑陶艺有限公司”,新建2000平米厂房和2000平米工作室,在生产“日用陶”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工艺陶,成功研发“管窑红”等系列专利产品,探索出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的产业转型之路。
一花引蝶,群芳争艳。何登明、王文志等一大批散居在全国各地的管窑籍陶艺大师,纷纷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建工作室。
柿外陶园。通讯员 供图
窑火重开灶,好戏再开锣。一大批老厂房、旧窑棚在改造中涅槃重生。融合工业旅游、艺术展览、非遗传承和文创孵化的管窑国际艺术区(岚头矶工艺厂),被誉为文艺爱好者摄影圣地的李家窑,农家私厨、轻奢民宿、咖啡酒吧等配套建设齐全的芦窑艺苑,主打保留、还原八九十年代工业化生产场景原貌的管窑厂,以及集展览展示、生产加工、大师创作、游客接待、陶艺培训、陶艺研发于一体的“柿外陶园”竞相绽放,“四厂一司”的文化格局雏形初现,管窑向外界骄傲亮出“党建 文化”的亮丽品牌。
一座堡垒聚合力
行不进则退,功不积则返。
亮出“文化牌”,打好“产业牌”。2022年,管窑镇创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人才共育、发展共促的“六共”工作思路,构建陶艺产业党建联盟,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管窑陶艺产业驶入“快车道”。
“工艺复兴要靠人才,人才集聚依托完备的产业链,进而带动工艺推陈出新。”谈及陶艺产业党建联盟组建初衷,管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占镇如是说。他认为,陶艺产业党建联盟是一个极佳的平台,能够将人才和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陶艺人才“引、育、用、留”四轮驱动和陶艺产业实现跨界融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
“以前,几个窑厂各做各的,各有擅长、各有短板,但通过陶艺产业党建联盟,一下子打开了我们内外交流空间,创新发展的动力大了,设计和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柿外陶园”负责人何建平充满自豪。
研学旅行。通讯员 供图
在陶艺产业党建联盟引领下,该镇创新奖补同步、艺匠并举、课赛融合、校企共育新机制,与18所高校建立了互联互动互促关系,大学生实习实训、研学旅行、毕设合作等活动常态化开展,陶艺匠人技能培训、艺能比拼、作品对话等个性化活动深受业界好评。
据悉,校企共创作品编钟茶具系列荣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独立创作的管窑木叶盏荣登《荆楚有好物》直播平台,先后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2022年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等重量级展会。
从发展中规范,到规范中发展。管窑陶器“制造”跃升为“智造”,“遗产”迭代为“文产”,陶艺企业和陶艺人才规模效应显现,“党建 产业”品牌效应声名鹊起。
一体规划植优势
窗边围炉煮茶,窑口赏景听雨,所谓的“诗和远方”,在管窑镇李家窑触目可及。
掩映在重阳木、竹林间的李家窑并非个案,寒婆岭村管油铺、楼岗村王家湾等地同样别具一格。
依托管窑陶文化,该镇以发动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为基点,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
游客打卡。通讯员 供图
“以前大家都在外打工,没心思琢磨自家一亩三分地,有好政策好平台的指引,大家纷纷改造乡村、美化庭院,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寒婆岭村群众管道军乐呵呵地说。
激活内生动力,“党建 美丽乡村”品牌渐入佳境。一大批惠民工程顺利落地,旅游景点“连珠成串”,刷黑湾组路迤逦延伸,文化浓厚的美丽村落、精工巧琢的非遗工艺、游人如织的节庆演出、火遍网络的乡村民宿、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联袂呈现,乡村有特色、乡愁有记忆、乡民有收入成为管窑人引以为傲的底气。